建筑業年產值達1.45萬億元,從業人員超過588萬人,帶動50多個關聯行業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四川傳統的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縱深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國民經濟行業門類進一步細化,行業之間人員流動更加頻繁,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建筑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基礎設施的飛速發展,建筑業從業人數逐年增加,2018年從業人員達588.67萬人,是1978年53.33萬人的10倍,年均增速達到6.2%。房地產業從業人員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飛速發展而迅猛增長,2018年達到54.31萬人,是1978年0.43萬人的125.3倍,年均增速達到12.9%。
目前,建筑業已是拉動四川經濟增長、推進新型城鎮化、吸納解決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帶動了建材、冶金、化工、機械、輕紡等50多個關聯行業,全省建筑業從業人員中80%左右為農村轉移勞動力,有力助推了脫貧攻堅工作。作為四川重點支柱產業之一,當前建筑業正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筑業規模快速擴張
頗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脫穎而出 重大工程不斷涌現
新中國成立初期和“三線建設”時期,四川建筑業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投入到熱火朝天的大建設中,重點完成了搶修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修建成渝鐵路、成昆鐵路、川藏公路等重大工程,承擔了國家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的6項工程,以及國防、鋼鐵、能源、化工和交通運輸等重大工程項目的施工建設任務,為四川建筑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進行,四川建筑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筑業規模快速擴張。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全民所有制企業、集體企業建筑公司,發展到國有經濟、集體經濟、鄉鎮企業并存,再發展到改制為股份企業,呈現出國有骨干企業和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1993年8月28日,四川首家以建筑業為主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四川華西集團總公司成立。隨后,一批像成都建工集團、四川路橋集團、中信國安建工集團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集團脫穎而出,引領行業發展。相繼完成了二灘水電站、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等一批大型、特大型建設工程項目的勘察設計,向家壩水電站、雅西高速公路、成都地鐵項目的施工等一系列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的重大工程,在“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后恢復重建中都有四川建筑企業的奉獻和付出。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建筑業發展,建筑業保持了持續發展態勢,為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2018年,全省建筑業完成總產值1.45萬億元,占全國建筑業總產值5.5%,全國排名第5位;實現建筑業增加值3223.7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7.9%;建筑業繳納地稅477.43億元,占全省地稅總收入8.9%。
轉型升級成效突出
產業布局領域不斷拓寬 建筑業從業隊伍快速壯大
目前,四川建筑業已成為全省拉動經濟強勁增長的行業之一,行業規模不斷壯大,截至2018年底,全省建筑業企業已達4.1萬家,特級資質企業25家。產值超過百億元的建筑業企業10家,中鐵二局、四川華西集團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產值超過500億元。勘察設計企業發展到3409家,其中具有設計綜合甲級資質的企業5家。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不斷加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有68項建筑業新技術示范項目通過專家驗收,有33項工法評為國家級工法,2226項工法評為省級工法。積極打造工程質量品牌,改革開放以來,獲得國家“魯班獎”79項、國家“優質工程獎”78項;評選出“天府杯獎”1948項。
通過引導企業調整結構、轉換經營機制,四川建筑業已逐步從以房屋建筑為主的產業結構,向交通、水利、市政、地下管廊、軌道交通等國家重點投資領域轉變,并通過合作、收購、參股等方式,向其他相關產業轉型、延伸和跨越。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成立了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領導小組,建立全省裝配式建筑專家庫,完成《四川省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行動方案》課題研究,制定《四川省裝配整體式住宅建筑設計規程》等9項設計、施工、質量驗收技術標準和4項圖集,啟動全省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平臺,實現裝配式建筑信息化管理。在成都、樂山、廣安、眉山、西昌5個城市開展裝配式建筑試點,全省已建立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25家,成都、廣安和8家產業基地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全國第一批示范城市和產業基地。
目前,四川現有注冊建造師、注冊監理工程師等各類注冊人員33.5萬人,國家級勘察設計大師14人、四川省勘察設計大師143人。產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以發展裝配式建筑為抓手,促進建筑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一批優勢企業從以房建為主的產業結構,向交通、水利、地下綜合管廊、軌道交通等國家重點投資領域轉變,施工能力不斷增強。“走出去”發展成效顯著,四川建筑業企業工程項目已遍及全國31個省(區、市)及中東、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完成省外產值7688.3億元,完成境外產值超過300億美元。 (清風/文 鄧超/圖)